2019Fall的申请季基本结束了。对于各位CS玩家来说,今年申请季非常惨烈。在此记录一下我在这个申请季中的一些感想和踩过的一些坑。如果你也是一名在准备申请美国CS master的准留学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或多或少给你一些启发。
我的申请结果如下:
AD
- Syracuse CE, WPI CS, Stevens CS, BU MET CS
REJ
- USC CS General, NYU CS, UCI MCS, UCD CS, NEU CS, Rutgers CS, Stony Brook CS, UCSC CS, Syracuse CS
前期准备
前期的准备基本在于标准化成绩,GPA,各种竞赛实习,选校等等。
我从2017年暑假开始准备托福起一共考了三次,分别是100->101->108。总体来说还算顺利。相比之下,GRE考试就艰难了很多。我一共考了4次GRE,分数分别为153+160,153+166,149+162和150+164,呈现出非常迷的波动。然而AW则非常稳定,每一次都是3.5。
我从2018年寒假开始学习GRE,背单词,刷题,从零开始准备到首考大约经过了3个月的时间。4月份首考GRE出现了严重翻车:我理解错了一道数学题的意思,结果在一个题上卡了太长时间导致数学没有做完,只得了160。
我回来之后立即报了最近的考试。21天之后的二战获得还算满意的分数。不过Verbal一点提升都没有。虽然这个分数是够用了,但是还是有些不甘心。后来又报了10月和12月两场GRE。10月的那次发挥得极其糟糕,成绩比首考还差。12月底最后一次因为之前忙于文书和各种事情,几乎没有怎么准备,发挥得也一般。
几次考试下来,我觉得大量的练习对于取得好的托福成绩来说是个必要条件,但是仅仅靠题海战术短时突击很难出分,只能细水长流地培养。和托福相比,GRE难度更高,学习曲线比托福更陡峭,几乎所有人初学GRE时都是对着一整页一个都不认识的单词一脸懵逼,但是GRE反倒更容易通过题海战术突击出分数。
无论基础如何,花大量时间去练习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认为托福应该尽早开始准备,哪怕大一开始也不早。但是也要注意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否则会非常疲惫,以至于考试的时候可能都没法进入状态,我第四次GRE时就很明显有这个感觉。
我选校的方案是先确定冲刺学校,再按照后续的成绩确定主申和保底。8月开始选校,最开始定了两个冲刺学校(现在看来应该定位为彩票)USC和NYU。等后面刷分的成绩出来之后,再陆续确定剩余的学校。
申请
每年秋季的申请季实际上从10月就开始了,从11月开始就会有大量学生开始提交网申。我的初期申请过程无比魔幻——从我选择了SUNY Stony Brook开始。
我之前一直认为我的选校存在问题——除了冲刺之外基本就是保底,主申档的学校几乎没有,存在一个大断档(当时还没有选Rutgers,Stony Brook这些)。虽然老师给我推荐了好几个对于我可以作为主申的学校,比如Lehigh,UFL,UMiami等,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我都没有选。所以我也一直在调查适合我的主申学校。
大约11月中的时候,我了解到了SUNY Stony Brook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各方面都不错,无论是专业排名,口碑,地理位置等都很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综合排名低了些。录取的门槛也比较符合我的水平。但是这所学校的截止日期是近在咫尺的12月1日。
因为我对文书老师给我的初稿不太满意,我在考完11月24日的托福之后立即开始爆肝文书,为了赶上SBU的12.1的Deadline。然而在Deadline临近的时候,SBU闷声把Deadline改成了1.15,官网上原话是这样的:
说实话,那个时候文书老师写出来的文书实在是一团糟,尤其是CV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放弃赶12.1的DDL,把文书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推翻重写。经过半个月的爆肝,12月中过后文书基本定稿。陆续提交剩余学校的网申。
一旦一所学校的文书定稿,后续的工作基本只有针对每所学校写一些个性化的内容,比如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对某门课或某个老师的兴趣等等。这些工作我前前后后花了大约大半个月时间。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个大半个月时间花得值不值得,因为对于一些Rolling审理的学校来说,提前半个月提交就意味着更高的被录取机会。
文书在申请中的重要性是个玄学问题,我们无法知道录取委员会的黑箱中是如何审理学生的材料的。但是在GPA,GT成绩等硬实力已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文书是唯一还可以改变的东西。对于包括科研,项目,实习,职业规划在内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要靠文书来体现。所以我对于文书的看法是:一定要由自己来写初稿,哪怕写中文也可以,然后再交给文书老师来做翻译或润色。
在我看来一份好的文书应该至少做到两点:
一是让文书中的各种经历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能够顺理成章地指向后面的学业或工作计划。举个反例,比如现在AI,ML等等很火,所以如果SOP中写之后想向ML发展,但是前文又没有任何关于ML的经历,就非常尴尬了。
其次是要写出足够个性化的内容。比如一些每个CS学生都经历过的课设,美赛,蓝桥杯等,人人都可以写得出来,这种经历可能招生官已经看过一百遍了。写出这些人手一份的经历当中个性化的,细节的内容才能打动招生官。
从收集素材,到梳理思路,成文,到修改定稿,写文书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是准备文书同时也是一个复盘自己大学前三年的过程。只要参与其中,就一定会有收获。每个人的想法和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在文书写作上付出的精力是能力再强的文书老师也无法取代的。
文书老师大多不了解每个学生所学的专业,即使是能力强且负责任的文书老师也很难讲清楚所参与的各种活动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更糟糕的是,大型机构的文书老师在申请季很可能是超负荷工作的。我的文书老师在12月前后基本每天都会忙到2点左右。在这种工作量之下去要求质量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发现文书老师的工作不合要求,该撕就撕,及时换人或自己接手。
等待
我在1月份完成所有网申提交,开始等待录取。第一个来消息的是史蒂文斯理工(SIT),在2月初就收到了录取。虽然是最保底的学校,但至少不会失学了。
从三月初开始陆续收到来自UC Irvine, UC Santa Cruz, NYU Tandon的拒信三连 。UCSC曾经被我视为唯一有可能被录取的UC学校,但事实上我还是低估了UCSC的bar。后来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报出UCSC的录取,录取信里面写到MSCS项目是extremely selective。其中UCI在拒信中推荐我去Master Of Embedded And Cyber-physical Systems(MECPS)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2017年新成立的,一年制的硕士项目。因为项目太水并且课程内容太偏硬件放弃了。
到了3月中,还只有一个保底AD的我感到了一丝恐慌,决定补申雪城的CE专业。雪城的CE比较特殊,其中有一个Software Systems的track,课程内容与CS几乎一样,也可以选CS的课。我之前调查过不少学校的CE专业,其中雪城的CE是为数不多的我能学的CE专业之一。
更新:雪城CE的课程设置从2019年秋季起做了大改,不再分track。请以学校官网为准。
雪城CE递交大约一周之后,接连收到了WPI的CS和雪城的CE录取。WPI只给了10天时间考虑,二者之间选择了雪城。
没过几天之后就收到了Rutgers的拒信。我本来认为Rutgers还是很有希望录取的,然而我同样也低估了Rutgers的bar,从地里报出的数据来看,条件很好的学生被拒的不在少数。而且Rutgers之前在三月底已经发过一波AD,如果那时候没收到的话就基本凉凉了。
之后的一个月内陆续收到了USC,NEU和UC Davis的拒信。BU的审理一直拖到我面签之前三天才出结果,拒信中让我转去Metropolitan学院的CS项目,鉴于Met学院的成人夜校性质还是放弃了。
复盘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CS专业的bar每年都在暴涨,以至于18Fall和19Fall的申请完全不是一个难度。比如2018Fall的时候,GWU或者雪城这样的学校通常可以用来保底,2019Fall的时候很可能就保不住了。往年UCSC的录取难度也不算太高,但是今年UCSC的综排涨到了70名,加上地处翻过山就是硅谷的Santa Cruz,bar必定水涨船高。
一方面是因为申请CS Master的人确实在增多,从各个专业来的转专业选手也在不断涌入。当CS难度变高时,容易转码的其他专业,如CE,EE甚至IS也一起被申爆了。另一方面,19Fall的学生目睹了前一年的惨状之后,必然会多申项目来求稳,这样就导致很多人都开始搞饱和式申请,造成进一步的内卷。以至于进入了一个多申项目->竞争加剧->多申项目的死循环。很可能未来几年,在大环境(政策,经济形势等)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CS及相关专业,甚至包括其他容易就业的专业都会被申爆。
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注意哪些问题
在4月15号时,地里出现了这么一个帖子: 写在415:如果申请可以重来,我这次会注意什么?|一亩三分地研究生申请版 。确实,这次的申请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注意下面的这些问题。
客观定位,拉开梯度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下面的心路历程:
- 小学:我要去哈佛MIT
- 初中:我要去清北
- 高一:我要上北航北理
- 高三:北工大/首经贸挺好的
留学也是一样的:
- 选校:我要去USC/NYU
- 网申:我想去UCI/UCD
- 等录取:东北也不错
- 拿到结果:雪城挺好的
我选的学校太过集中在冲刺的位置,主申部分选取的学校太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总体的定位有些偏高,以至于对主申部分的学校太过挑剔。我本来对NEU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没有花特别多时间去准备,还拖到最后一个提交。但是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把时间线掌握好,好好准备一下,NEU其实是我被拒学校中最有可能录取的。
我认为合适的选校策略是拉开梯度,选足够稳的保底,主申密集一些,在此基础上放心买彩票。在今年的形势下出现了不少选校不当造成的惨剧。有不少条件不错的申请者因为选校偏高被全拒,最后只能来雪城或东北一类的学校。反而像我这样条件一般的申请者对自己的实力比较有B数,选校更保守,避免了因为选校不当而被全拒。
另外,论坛上的消息要选择性地参考。一亩三分地是个高端玩家云集的地方,对于我这种菜鸡来说不是那么友好。在地里看定位帖时,经常会看到标题写着“低三维菜鸡求定位”,“超低GPA”等等,点开一看,发现楼主的GPA 3.6。而且这种情况着实不少,以至于现在论坛都屏蔽了“菜鸡”两字。
地里的帖子大多是神仙打架,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情况,看多了容易自闭。别人提的建议都是小马过河,只有自己在收集足够信息的基础上去思考和实践了之后,才能知道究竟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别人在论坛上报出来的信息只是他人的所有申请条件中的冰山一角。真正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还是要靠多方收集信息,再作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早规划,早准备
我上GRE课的时候选了一个新东方的一个非常神奇的校区,这个校区位于清华和北大的正中间,全班25个人当中,20个来自清北,剩余5个当中有3个来自985。我在课程的20多天内,每天都在经受清北学霸带来的降维打击——首先,他们开始准备得很早,班上不少人还是大二;其次,他们的基础本身就很好,托福100分在这个班上是垫底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新东西的速度比我要快很多,我直到课程结束都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在经过3-4次课之后就能把一篇填空做到接近满分的。很多时候智商的差距真的是无法逾越的,笨鸟只能先飞才能有领先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我校的主流是大三或大四才决定出国,开始刷分和准备标准化考试。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其实已经有些晚了。虽然我没有在标准化考试上遇到太多的困难,但是大一和大二的课程让我获得了一个存在致命缺陷的GPA——我在大二下学期时GPA只有2.75,以至于我在之后的两年内疯狂地刷分,也只把GPA提到了3.29。大一和大二的课程动辄就是3-5学分,而且全是我不擅长的高数大物课程。如果前两年的GPA不高,之后哪怕付出加倍的努力也很难补上。如果我能够早一点做出国的打算,早一点去刷校内课程的分数,就不至于在GPA这个最关键的条件上如此被动。
掌握好Timeline,尽早提交
按理说,大部分的网申在11月就应该递出,但是我却一直拖到1月底才提交完所有学校。一方面是因为想要等11月底的托福成绩和12月底的GRE成绩,另一方面文书老师的动作确实太慢了。
对于USC,NEU,BU这样的Rolling审理的学校。如果提交晚,即使满足学校的录取标准,也只能待在WL里等着前面录取的人decline之后放出位置,所以对于rolling based的学校一定要掌握好时间,不要拖。
适当选择周边专业
对于冲刺和彩票学校,在能接受的情况下试着申请CE,IS,SE,CyberSecurity等CS相关专业,而不是和大佬们硬刚MSCS。比如UCI的Software Engineering专业,和MCS同属于Donald Bren School,但是竞争则比MSCS/MCS小很多。有人也提到了IS等专业在以后申请H1B签证时潜在的问题,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谨慎选择中介机构
DIY还是找机构申请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找有良好口碑的小型咨询机构或独立顾问。有很多人很推崇DIY,我不否认DIY有诸多好处,但是DIY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如果有老师来解答问题,效率远比自己去研究或者去论坛提问要高。而且我认为应该仅在时间精力都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选择DIY,如果正忙于实习或者刷分,还是老老实实找机构比较好。
我选择的是某比较知名的大型机构。整个流程下来,我的感受是这种大型机构的服务流程大都是为把材料交上去之后就可以躺在床上等录取的懒人设计的。这种流程一方面难以让学生发挥出自己实力,另一方面在走公司内部流程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另外,大型机构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遇见了能力不足或缺乏责任心的老师,会给申请过程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我的文书老师在我的申请中出现了若干严重的失职,包括:
- 在我9月之前就交齐材料的情况下,直到11月中才给我文书初稿,以至于后面时间很紧张
- 赶工赶出来的文书质量奇差,尤其是CV
- 网申中的GRE成绩全部填错
这位宝藏文书老师名叫唐轩宁,我就不透露机构的名字了,注意避雷。写文书和申请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该催就催,该撕就撕,别当老好人。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网申系统和邮箱的账号密码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账号密码不在自己手里,相当于机构的整个工作是缺乏监督的——他可以在你的申请或邮件里胡乱写,你却根本发现不了。退一步说,哪怕老师的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也没法保证在工作量的压力之下不出任何差错。自己的事情还是得自己上心。
遇到分歧时坚持自己的判断
申请过程中的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的。在和老师或父母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在多方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不要轻易迫于压力妥协,坚持自己的判断。
写在最后
总之申请季已经结束了,无论结果是否满意,都只能向前看。两年的master项目决定不了什么,好好刷题,找实习,找全职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高考一样,当时看起来比天还重要的事情,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
祝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
发表回复/Leave a Reply